让河南人民因孝而幸福,让中原大地因孝而美丽!

您的位置:首页 > 孝贤地理

孝贤地理

孟脑人文明 忠厚承家风

浏览次数:    发布时间:2019-09-26 09:48:31

a.jpg

作者:洛阳理工学院文学教授李焕有

“孟脑地处在山窝,离家出门就爬坡。七沟八岭一条河,漫山遍野石头多。十年九旱还怕涝,小麦好收二斗多……”这是描写汝阳县蔡店镇孟脑村昔日生活的顺口溜。随着党的好政策深入民心,孟脑村旧貌换新颜,成为市级文明单位、河南省文明村。

“厚德馆”弘扬家风

走进孟脑村,最抢眼的是“党群服务中心”广场。国旗飘飘,党徽高悬。体育运动设施分列左右,六角挑檐的花岗岩凉亭古朴大气……处处透着新时代农村的文化气息。在办公楼内,“厚德馆”凸显了孟脑村领导者对村风民俗建设的重视。

“明德守礼,厚德传家”,彰显了建馆的主题;“以家规正家风,以家风促民风,以民风扬社风”,昭示了建馆的目的。馆内内容丰富,一块块展板,讲述着一个个家风故事。 

随行的村主任孟保指着旁边的孟广庆老人说:“展板上的故事感人,他家的故事也感人。他是退休教师,传承本家家风,并且写了300多首诗向父老乡亲义务宣传好家风,可以让他讲讲他家的故事。”

孟老师打开了话匣子:“我受俺老父亲影响最深,老人家在世时一直教导我们兄弟姊妹做人要坦荡,做事要尽心;与人为善、孝顺父母。他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”说到这里,孟老师讲了一个故事:战乱年代,邻居从家门口路过,看见父亲背着我奶奶在院内急步走来走去,忙问原因。父亲答:“现在日子不太平,万一要跑,老母亲走不动路,我要提前练练,一是为了急难时候自己背起来跑得快;二是母亲年纪大了,怕到时候吓着,也让她提前适应适应。”此时,厚德馆里一片沉寂,好几个人的眼光里有钦佩,也有思考……

孟子曰:“谨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义,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。”意思是办好学校,反复地讲授孝顺父母、敬爱兄长的道理,来开导后人。那么,须发花白的老人则会有人照顾,不致于头顶、背负东西出行了。孟广庆老师虽然讲不出这样的大道理,但在默默地践行着孟子的思想。

社会是复杂的,村子里有好的榜样,也会有坏的典型。展板上有一个顺口溜,是反映“老周嗜毒酿悲剧”的:村头一间房,蜗居一老人。本是殷实户,名叫周克勤。谁料染赌博,一赌陷潭深。家产全卖完,田地没一分。狠心卖娃子,再过赌博瘾。尚有老婆在,何不再拼拼。次日一大早,赢者来敲门……警示在世者,周家教训深。赌博不能沾,耕读固根本。

“木匾额”彰显仁义

孟脑村2100余口人,90%姓孟。村头建有孟庙。过去,家族大都建祠堂,孟脑村孟家为何没建祠堂,而建孟庙呢?村党支部书记孟庆坡讲了关于建筑命名的故事。

“本来是修建孟氏祠堂,当建筑竣工的时候,大家在思考,如果命名为“孟氏祠堂”,那仅仅是我们孟家人的活动场所。孟子的思想,对每一位国人都有影响,把这个建筑作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场所,将可以让全村人、乃至全县人学习孟子文化!”于是,族人一致决定把“孟氏祠堂”改为“孟庙”,把敬奉族人的享殿变为“亚圣殿”。

亚圣殿内,孟子圣像端坐正中,“亚圣客梁”、“教育英才”、“孟母三迁”……等反映孟子盛德的故事分列左右。走进殿内,俨然进入了孟子文化的课堂,睹其文,悟其情,动我心,净我魂。当我谈出我的感受的时候,“我们建庙的目的达到了。”村副主任孟群国笑着说,“具体说来有三个意义:缅怀先人,尊老敬贤;承继家风,团结族人;启发后者,教育子孙。”

说话间,一块清道光年间的匾额映入眼帘:端庄的楷书“孝竹贞松”占据中心位置,上款为“特授伊阳县正堂加五级纪録十次张为”,下款为“孟庭选之妻王氏”。竹与松岁寒不凋,人具有如此气节值得表扬。显然,政绩很好(加五级纪録十次,是清朝的奖励制度,奖励一次为记录一次,记录三次以上为加一级)的县令亲送的这块匾,表扬是的“王氏”在“孝”和“贞”方面的德行。至于是怎么样的德行,村副主任孟群国讲了一个在今天看来不可能发生的故事。

孟庭选中年亡故,上面还有年迈且瘫在床上的老父亲。孟庭选临终还牵挂父亲,也同情年轻的妻子。一方面想让妻子给父亲养老送终,一方面还想让妻子另走他家,寻找自己的幸福。妻子王氏看出了丈夫的心事,就直截了当地说:“你的老人也是我的老人,我会用心照顾的。”严寒的冬季,穷人家庭,屋里四面透风,床上缺铺少盖。王氏去看躺在床上的老人,只见公公冻得浑身筛糠,口里不停地呻吟着。王氏看看公公,又想起丈夫临终的言语,犹豫之后,依然睡在公公脚头,把双脚抱在怀里,用自己的身体温暖公公……

当我听完这个故事时,孟子的一句话在耳畔跳跃:“行之而不著焉,习矣而不察焉,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也,众也。”其意是做了仁义的事,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做;天天习以为常却不知道所以然;一天都按着“道”去做,却不想其内容,这种人占多数。

“石碑文”倡导正气

退休老教师孟广庆,用诗歌写出了《孟脑八大景》,其中写道:“三景古碑林,有碑几十通。看看老碑记,我村历史清。”乡村的文化振兴,需要挖掘村里世世代代留存下来的优秀文化。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历代石碑,就承载着传统文化的“活化石”作用。

漫步于石碑之间,与先辈留下的文字对话,感受到了前人内心的坦荡和正气。和谐社会,人类命运共同体,只有“我为人人”,才能“人人为我”。行走间,一通碑进入视线,碑文有点模糊不清,经过仔细辨认,大概是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:生于清末的孟维嵩,擅长医术,对治疗外伤及脓疮尤为内行。炎热的夏天,黄昏。维嵩在大门口吃饭,一乞丐蹒跚而来。见其背上大疮流脓血不止,惊问道:“病成这样,为何不治?”乞丐流泪叹息道:“讨饭之人,没吃没喝没穿没住哪有钱医治。”“住下来,我给你治!”于是,维嵩就让他住在村西的闲置房子内,送饭送药,直至痊愈,分文不取。

关于倡导社会正气的话题,孟子和公孙丑有一段对话。公孙丑说:“请问夫子你长于哪一方面呢?”孟子说:“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,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。”公孙丑说:“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呢?”孟子说:“这种气呀,极端浩大,极端有力量,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,就会充满天地之间。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,否则就会缺乏力量。而且,必须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,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得。一但你的行为问心有愧,它就会缺乏力量了……。”

可见,社会正气这座大厦,需要“正直”作基,“仁义道德”为梁,“持久”为椽,才可以永固而不坍塌。

家风家训馆、文化广场、孟庙里的楹联、碑刻,无疑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文化基因。当我们即将离开孟脑村的时候,广播里传出了《孟脑新貌》的快板书:最近好几年,孟脑好事连。仁义礼智信,传承两千年。孟脑人文明,得益老祖先……(文/洛阳理工学院文学教授 李焕有)

更多+ 孝贤之星
联系我们
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

地址:郑州市金水区经三路北段98号
河南省文学院1楼
联系电话:0371--65700819
邮箱:hnsxwhcjh@163.com